漂泊小舟

读叶张番外《断桥是否下过雪》

读叶张番外《断桥是否下过雪》

原文作者: @不夜橙 

原文链接:https://buyecheng233.lofter.com/post/352617_11a835c9 (第一章)

原文已完结,只有六章,但是非常完整,信息量超大,真的非常非常推荐阅读全文。

我想写这篇读后已经很久了。然而番外和正文都太好,想写点什么反而有些无从下笔。我想,如果只用四个字评论作者的文风,那就是“三观极正”;如果再多一些的话,我想说,它的情节经得起反复阅读,细节经得起来回推敲,以及,我爱它里面的每一个主要人物。

在这篇文章里,不管是叶修,张新杰,还是祝晓妍,都自我克制而温柔待人。

作为张新杰的本命粉,我想,这篇文章真是写尽了他那种其实极重感情,却自制严苛,甚至不惜用理性审视自己情感的性格。

在事件结束之后多年与叶修再不相见,却年年不为人知地到断桥边站上半天。

不能淡化,无法忘记,却一直控制住自己,努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困扰。

久别重逢,非但没有抓紧机会向前一步,反而提醒叶修不要在不冷静的时候做下决定。

见面的短短时间里的几次失常,没有及时推开的吻,并不倚靠对方的拥抱,这样的张新杰,让人既觉得尊敬,又有点儿想叹气。

比起需要兼顾所有角色的正文,断桥番外对张新杰的描写更加完备也更加动人。

一开始看到张新杰执教虚空的时候,我是有点惊讶的。以张新杰的理性,我本以为他会是这些人当中,最能够将这样一个意外事件的影响放置一旁的人。

看第二遍的时候我懂了。

对我们来说,熟悉的只是这个世界线上发生的事情。然而对于发生了记忆融合的他们来说,另一条世界线上的记忆,至少与这个世界线上的同等真实,更何况山洞中的经历,完全是那一条世界线的延续。那些遥遥挂念的相处,那些淡而喜悦的温情,那些同生共死的日子,那些以命换命的固执,于张新杰而言无一虚妄。既然如此,他又怎么可能不全心对待?

而我也一直觉得,虽然张新杰无论大事小事都能冷静面对,很少受情绪影响,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决定,并不见得是权衡利弊的结果——或者说,情义和信念这些看起来和理性不大沾边的东西,大概才是他做决定时最重要的因素。

所以选择霸图,这个战斗风格与他格格不入,但骨子里的坚韧倔强绝不低头则毫无二致的战队。

所以多年来甘为副手,恪尽职守,但从不逾越。

所以面对呼啸的要约,甚至越过俱乐部出面拒绝。

所以在这篇番外里,他在霸图坚持到退役,却回到虚空执教;他从不打算忘记叶修,却不求对方回应;他对深爱之人情难自已,却拒绝说,你没有必要为我勉强自己。

为之一叹。

再来说祝晓妍。

这位姑娘在某些方面的克制,简直就是一个成长版的张新杰。

喜欢着张新杰,却默默尝试用理智分析和克制自己的情感。

被张新杰谈话时颇受冲击,羞愧和难过诸般感受一时交集,却仍能虑及对方,得体应对。

得知真相,不怨尤不嫉妒,看见张新杰和叶修的重逢,也只是悄然无声地小心退开。

那些小心思被她好好地收藏起来,直到分别到来也未曾放纵。

这样的一个人物,也是很让人喜欢了。

我想,相比于叶张的知己相交,祝晓妍对张新杰的喜欢,恐怕是带着一点仰望的爱慕;而当发现心目中的男神已有所爱、且自己与之相去甚远的时候,那种复杂的不甘、幻灭、自惭、无望、和种种其它难以描述的情绪,任何描写都比不上作者的精绝比喻:

“类似于远远瞧着关注着一个做工完美的瓷瓶,以为它严丝合缝无懈可击,连上手摸一下都不敢生怕沾染了釉色,有一天那瓶子自己转了个圈,才发现它早已被人敲出裂纹的那种落差。”

那种无望的喜欢,多年后告别时其实也未完全放下,却也再没有给别人带来过困扰,与张新杰的爱而不得两相对照,让人很想为之一哭。

至于叶修,他一如既往的看似懒散实则靠谱。

虽然说感情的事不能勉强,但作为张新杰的粉,对于不能对他的深情给予同等回应的叶修,本来多少会有些怨念的。可是这篇文里的叶修,实在让我起不了一分一毫的怨念,反而觉得,他真的很好。

如果承担的两份记忆已经足够给国家队的所有其他人造成很多困扰,那么承担了十二份记忆的叶修又当如何?如果不是强大而能扛如叶修,大概早就精神崩溃好几回了。他对张新杰的感情也许没有那么深,可是他给出的回应却足够温柔,几乎还带着一点非常“不叶修”的迁就——只是张新杰并不打算让他迁就就是了。

看叶张两人近乎打机锋的对话,对我这种读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享受。每一句话的逻辑、背景、未言之义,每个人的眼神、动作、临场反应,都显得真实合理,让我有一种站在两人身侧旁观、听得见他们的呼吸和停顿的错觉。这样短的一次会面,谈话的信息量却高得惊人——如果说在此之前,他们之间还有任何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不了解,在此之后,这一切不了解都已消弭。面对一个看上去简直油盐不进的张新杰,大概也只有叶修这种出人意表而又单刀直入的风格,才可能让两人在有如辩论的交谈中,更加深刻地了解彼此吧。

再来说说那些感动我的细节。

“一个什么事都一板一眼正经以待,从不会放松自我要求的人,会传达出一种格格不入的生硬感,生活的过分用力,不合烟火家常人间软红的那种生硬。……拿整个生命向生活撞过去,想想就很疼。”

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想抱住作者。对于张新杰的那些一板一眼的固执,用理性对抗人性弱点的坚持,我再没有见过比这更为深刻的描述。而同时我也想,“想想就很疼”是旁人的观感,张新杰自己大概并不怎么觉得。就像他在山洞中毫不犹豫地烧灼伤口止血那样,大抵生活中的每件事于他而言,都无非是制定计划,坚决执行,至于过程中的那些艰辛,扛过去即可,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。严格的自省和自我约束,是他认为对得起自己、对得起生活的方式——这样的坚持绝不可能铺就一条坦途,却能让他内心安宁,殊少困惑。

“有些事不是意志力可以控制的,在圈定的牢笼范围内,小小放纵思想的驰骋,目光的停驻,作为忙碌中的调味品,一天下来给自己的奖赏。……那些想起叶修的时刻,照亮生活里的巨大庸常,让每一滴每一片闲碎时光都丰饶而有意义。”

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,是了,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张新杰。

番外里叶修认为张新杰是“连感情都能分门别类规整好再放进所属格子里”的性格,我觉得这多少有些高估了他,但大意是不差的。如作者所言,不同的人的情感表达大不相同。有的人狂喜哭喊皆形于色,要死要活亦不少见;有的人则是外表风平浪静,内心波涛汹涌,最大程度的表达,也不过是别人看来寻常的一句话一个动作。而张新杰与旁人更加不同的是,我认为他内心的波涛汹涌大概都少见——他连放纵内心情绪都是不一定肯的。他所表达出的感情,大概只是内心情绪的千百分之一;而他的内心情绪,和一个完全放纵自己思绪的人相比,或许也只是千百分之一而已。

这样的人,如果外表有哪怕一丁点的流露,就不难想见他内心的感情究竟已经深刻到了何种地步,更何况断桥年年伫立,见面几度失语。

爱如此深刻。

但,依然不会占据他的全部人生。

不会要生要死,没有缠绵悱恻。只是看看他的消息,作为一天辛苦的奖赏。

有时候我其实怀疑作者会不会也是张新杰那样的人,或者至少有很多类似的经历,不然这么真实的细节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……

接着来说说这篇番外的结局。

很多作者常说,人物一旦写出,就有了他们自己的生命力和选择,所以结局如何,并不受作者所控制。但事实上,很多作品并没能达到这个标准。在我看来,只有当作者塑造的人物鲜活具体,到了给定场景下读者几乎能预测人物大致反应的程度(或者是虽然没有预测到,但看到作者的描述也觉得完全符合情理逻辑,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),这样的人物,才算是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。这篇文章做到了这一点。因此,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HE让我多少有点心疼张新杰,但我对文章的结局并无执念,只因这样的结局,是这些人物做出的必然选择。

同时我想,所谓的HE、BE,也只是就传统意义而言,对于叶修和张新杰两人,或许并不适用。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,是否就是悲剧?又或者,什么才算得上是一个结果?是否两个人没有最终生活在一起,其它的一切都没有意义?

我有时候会想,对于叶修和张新杰这样坚强独立而又有各自追求的人来说,伴侣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?是偶尔软弱时的坚强依靠?是面对逆境时的相互扶持?这些或许都不那么重要。于他们,精神上的共鸣大概远重于生活上的支持,伴侣对他们的意义,是知己,是所爱,是温故如新的回忆中平静的力量,是踏棘前行的道路上永明的微光,是外间事物变幻无常,而此一人常在彼处的安心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篇文的结局不仅算不上BE,甚至可能都算不上OE。他们之间没有误会,更没有过裂痕,仅有的那一点信息不对称也在短短的见面中补上了。他们没有在一起,是在深深了解对方的基础上,仔细思虑过的选择——选择不要让对方为自己而勉强,选择跟从自己的内心。他们把世界上最大的温柔和善意带给别人,让他们想起来的时候觉得温暖,而不是难过;而对方或深或浅地住在他们心里,想起来的时候或许会有很多情绪,但最多的还是平静和愉悦。若是如此想来,张新杰固然或有求而不得的遗憾,但世间有此一人可以凝视的这件事情,对他来说大概已是幸运。

最后多说几句。作为一个working mother,生活中有太多重要的东西,业余时间看文无非是想学习一些东西、获得一些力量,又或者,就是单纯的愉悦。大部分时候都是后者,但有少数文则能让我在愉悦的同时获得前者,就像这篇。虽然是虚构的人物,但是那些严谨的人物性格和剧情走向,以及极尽真实的细节,已经足够让我想起生活中类似的人和场景,以及提醒自己曾经许下的志向。这是这篇文最触动我的部分,但也是最难用文字描述的感受。谢谢作者。

评论(3)

热度(95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